星期五, 6月 17, 2011

這樣拍照、這樣想 三、集中焦點


當然不是指這種集中焦點的方法。這太惡質了!(誤)






案例八

  • 「這樣拍照、這樣想」會是一系列自我對話式的文章。講述花爸我拍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、緣由、想法。
  • 他不是教學文,也無意狂妄以為能指導些什麼給點閱的網友,在此敘明。


分析八

  • 第1區亮度最暗,第2區也是曝光不足。留下中央的區域自然而然就被凸顯了出來。
  • 達到集中焦點的效果。這是藉由明暗強烈對比,自然而然集中焦點。
  • 另外紅框區域也就是主題區域位在畫面正中間,是置中的構圖方式,本來就有凸顯聚焦效果。(雖然這種照片通常都很枯燥乏味)
  • 附帶一題,以中央區域為核心,左右上下有對稱性的構圖方式,有人稱為牛眼構圖。
  • 我的小建議是,如果你買高倍變焦的旅遊鏡必然會面臨周圍區域畫質下降,正巧你又是那很在乎畫質且無法縮光圈的人,不妨嘗試牛眼構圖,或許會是救贖。
  • 回到這張照片。測光上,當然就是以紅框框的主題區域為準,順便對焦。這種拍法,最重要得還是紅框區域要夠清楚。因為焦點集中在那兒,拍爛了不好隱藏…


分析九

  • 我想這張你會自然而然注意到正中間斜線排列的車輪餅。接著會是地瓜等餡料。最後我期待的是,你會發現那歷盡風霜老者的手。
  • 老者的手是亮的(相對於周圍)。刻意的安排,就是為了要讓你注意到這件事。


分析十

  • 一樣也把老者的手當作元素,想要傳達出去。
  • 而這張應該會更強烈。相較之下,畫面元素少了很多且老者的手明亮許多更吸睛。
  • 突然發現我很喜歡且習慣這樣拍攝,一切都是那樣不自覺…這是風格嗎?
  • 我想這些照片如果要說共通點,那就是畫面有明暗區域,不是系列第一集所說得「討喜照片」。
  • 其次是焦點都利用較亮的畫面來吸引目光。


補充

  • 你可能會有疑問,那LOMO那種暗角、失光不就好了?
  • LOMO那種暗角、失光確會讓你的視覺集中不是嗎?但是我沒有要你刻意營造且追求這些東西。
  • 另外,後製或許是個方式,但其實也是有渾然天成的可能。
  • 例如說這張,是Sony30微距鏡光圈全開之下,自然形成的失光效果。
  • 了解你的器材!鏡頭的缺陷有時候也可以拿來應用。聽別人說光圈全開會軟、會失光就避免不用其實是很可惜的。


補充二

  • 這張也不是後製的。鏡頭是m42規格Carl Zeiss Jena 4.5/40 Tessar。光圈全開加上曝光保守的結果。
  • 拍得時候,我想要畫面焦點集中在火鶴花上。於是想到了讓綠葉暗下來,接著就點測綠葉且設定負補償。
  • 邊角會這樣…去怪東德蔡頭吧。
  • 其實我想順便說,有時候你會聽到「這根鏡頭不好,邊角發軟」的話語。我很想問,請問透過人眼看出去的風景邊角不會發軟嗎?邊角不軟、不失光違背人類視覺經驗的東西不是不好,問題是多出來的部份你如何運用、你能否掌握。越多元素畫面越雜越會失焦。
  • 不要別人說什麼你就「信」什麼。
  • 器材不是比賽推文(回應意見)誰多。別人說屎好吃你也不需要傻傻的全都吃下去。


補充三

  • 一樣是那根東德蔡頭天賽拍得。曝光保守,基本上不刻意做補償動作。
  • 根據經驗,如果是數位鏡頭與機身依照這種曝光方式拍照,會面臨欠曝的風險…


分析十一

  • 有時候集中焦點不一定要靠明暗;顏色也可以。
  • 還是一樣,人眼會先看亮色明度高的部位。有些顏色互為補色或者非常接近補色,例如藍色橘色、黃色紫色等等。(我絕對不是說尼克與湖人)會自然而然吸睛且舒服。
  • 這張畫面不是補色,而是接近而已。背景近灰黑主題帶點黃,本來就容易凸顯。(我絕對沒說阪神虎的配色)


分析十二

  • 這張就更明顯了。地瓜明度很高,所以需要更大一片明度低的來襯托。(聯想到兄弟象配色嗎?嘖嘖)
  • 剛好有地瓜掉落地面,剛好因為灰燼土色改變。一瞬間,我就決定拿起相機拍下這張。他沒什麼故事性,主要是實驗顏色互補襯托這件事。



以上就是這一系列的第三篇,傳達的是想法而不是教條、樣本與公式。歡迎提出想法討論對話。


延伸閱讀:

這樣拍照、這樣想 一、討喜照片

這樣拍照、這樣想 二、陰影

改變中的飲食紀實照片 立體感2.簡介

你想要拍的,是什麼東西呢?

2010 照片的故事 我的攝影元年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感謝你的留言。不論是:正面、負面、建議都非常好。
為了保護你留言的隱私,以及避免垃圾訊息,留言會經過審核後才公開。
若要私秘留言,請特別註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