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這樣拍照、這樣想」會是一系列自我對話式的文章。講述花爸我拍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、緣由、想法。
他不是教學文,也無意狂妄以為能指導些什麼給點閱的網友,在此敘明。
▲案例一
- 如果沒有α鏡頭蓋,這張應該很有雜誌照片的感覺吧?(自我感覺良好)
- 接著我們會分析一下如何拍出來。請先思考一下,有個自我的主張想法別被我洗腦了。
▲分析一
- 這張是逆光從一點鐘方向撒下的光,偏硬質。原始光源集中在紅色斜線以下,反差其實很大。從1、2兩個數字區域陰影可窺一般。
- 關鍵:由於人會下意識優先觀察亮光區域以及整體明亮度,且如果明亮度高,會給人正向的觀感,很適合傳達食物好吃。
- 所以紅斜線以上,是關鍵。最好也能明亮起來。
- 解決方式很多,主要方式有三:
1.利用自然光源加上反光板補光在斜線以上區域;2.利用人造光源照亮斜線以上區域;3.利用RAW檔寬容度,局部改變曝光值。 - 純因我不是很喜歡這種明亮討喜照片。雖然乾淨明亮,但是容易失去真實以及立體感;所以我刻意讓編號3的區域留下了陰影,強化主題吸睛性以及立體感。
▲案例二
- 這也是標準的討喜樣板照片。原因如同分析一提到的:「明亮度高,會給人正向的觀感,很適合傳達食物好吃」
- 進入分析之前我想講的是,攝影者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人:
1.複製者-拷貝真實當下畫面的人;2.創作者-不那麼在乎是否拷貝真實,在乎的是傳達的創意。 - 這張照片,你覺得是真實多一點,還是創意多一點呢?
▲分析二
- 你可以注意到背景其實曝光過度呈現死白且所佔比例相當大。正常狀況來說,這都是不被允許的,是測光曝光的失敗。然而,藉由這個刻意的曝光方式,讓整體傳達明亮正向的觀感,卻正是我所想要的。
- 花爸我一向都不是創意者,因為我腦子不好藝術天份低;勉強算是個稱職的拷貝者。然而,有時候這界線不是那麼壁壘分明的存在。不論是那類人,出發都是來自一個意念,「你想怎樣拍」。先有想法(意念)再拍照。
- 關鍵:技術上唯一可以說的就是畫起紅圈圈的區域,會是這張幾個優先被注目掃視的東西,所以也是這張得重點所在。
- 他不需要非常亮亮到失去真實感;但是不宜過暗暗到像是腳尾飯。(除非你真的覺得這很難吃想表達出來)另外,建議這個區域,要落在景深範圍內(也就是要清晰不可失焦)。
- 我的作法是,找到這個關鍵點,想好他該亮一些、暗一些、還是剛剛好之後,點測光加上曝光補償取得整體的曝光組合順便對焦。
▲案例三
- 和案例二幾乎是一樣的想法拍法:不追求全無過度曝光以及曝光不足。
- 然而多了一個通常是惱人的元素…
▲分析三
- 原則上,想法都與分析二雷同;最大差別也就是我想講的,是「煙霧」。
- 很多商品攝影參考書告訴你,拍食物要等到不會冒煙再拍。所以你會得到一個明亮正向的食物照片,但是如果理應是滾燙燙的食物,看起來就有一種淡淡違和感:明亮乾淨卻冰冷找不到燙的感覺(真實)。
- 大膽的留下煙霧,只要它不會嚴重干擾畫面,反而可以傳達額外的意念。
- 圈起來的區域,想法和分析二同不贅述。
以上就是這一系列的首篇,傳達的是想法而不是教條、樣本與公式。歡迎提出想法討論對話。
延伸閱讀:
156篇慘烈的食記照片的故事 Part1. 不能打燈,20秒搞定
改變中的飲食紀實照片 立體感2.簡介
你想要拍的,是什麼東西呢?
2010 照片的故事 我的攝影元年
第一次拍煙火就上手,你也可以喔
很有意思啊~ 這是我第一次看食記可以看到拍攝的人的想法, 雖然自己拍照只是純粹用來記錄, 但是每次逛食記時還是會發現某些blog特別討我喜歡(或莫名地特別惹人厭XDDD),想想也許就是圖片的緣故, 現在回想過去看過的食記,原來自己很討厭打的一片亮的食物,食物的質感甚至是黏稠度都跑掉了,我很愛第三個例子企圖拍出煙的想法,不過第二個例子就不是那麼有感覺(會一直把焦點放在筷子上糊成一團的麵.原來拍攝的人重點不是放在那邊 :p) 謝謝你發這篇文,讓我以後看食記可以用另一種角度去觀看 :)
回覆刪除第二張圖,妳的焦點是正常的。
回覆刪除我提到的部份,是因為如果只對焦專注在那區域,圈起來的區域可能就會失焦。
前散景範圍越大,通常效果越差。也會干擾視覺。
所以,我才會特別要圈出那區域處理之。